曾學文
許雋超先生的新著《清人生平家世考》最近由廣陵書社出版。我一直留心學術界關于清代學術文化史的研究動態,對于清代學人年譜年表的編撰及生平事跡的考證尤為關注,于是近水樓臺,第一時間拜讀了這本書。雅致的裝幀,30余萬字的篇幅,雖內容有些高冷,閱讀起來仍有意味。這是一本頗費心血、頗見功力、頗有價值、頗為實用的好書。正好今年8月中旬上海書展有一個活動,組委會安排我代表廣陵書社向讀者薦書,我鄭重推薦了這本新出版的學術專著。意猶未盡,特草此文,以作推介。
《清人生平家世考》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,收錄作者有關清代中期二十多位文人學士的考述文章三十篇,是作者歷年發表的相關文章的首次結集,為作者心血所萃。其中既有較為詳細全面梳理學人生平事跡的《年表》六篇,包括汪端光、劉大觀、何元烺等六人;也有就某一具體課題進行考釋的文章,如對“黃仲則傭書四庫”“金兆燕卒年”“屠紳涉李侍堯案”等的考訂;還有對王宸、李百川、王金范、何厚琦等人生平家世的考證。這些文士學者,雖然各有成就,有的還有名著傳世,如小說《綠野仙蹤》的作者李百川等,然總體而言,留存系統的史料較少,以前學術界關注不多,研究成果有限,對于其生平家世了解更少。本書是作者對清人生平家世集中考證的代表性著作?甲C注重細節,注重證據,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,解決具體問題,可謂于細微處見功力。
如鄒進先教授在為本書所寫《序》中所說:“文獻考證,不僅需要極廣泛搜集材料的能力,需要窮極毫末分析梳理材料的能力,還需要堅忍不拔、鍥而不舍的精神!笨甲C、考據曾在清代乾嘉時期成為一門顯學,形成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,涌現了無數的學者,成就了大量的著作,流風余韻,影響及今?甲C需要扎實的學術功底、嚴謹的學術態度和“坐得住冷板凳、耐得住清貧寂寞”的治學精神,在今天學風愈來愈浮躁的背景下,實事求是的學術考證實在難能可貴。許雋超先生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、文獻的教學與研究,尤其致力于清代文士生平學術的考證,成果豐碩,其代表著作《黃仲則年譜考略》,材料詳實,論述嚴密,為學者所稱道。他多年孜孜矻矻,埋首故紙堆,研究真學問,淡泊自守,專心治學,才有成果不斷。
寫作此書,作者是花了不少心血的。編撰《年表》,首先要閱讀大量的詩文集,包括“表主”本人及其師友的作品,從中擷取與表主有關的資料;其次要廣泛搜集有關表主的傳記、墓志銘、家族譜記等史料;最后還要盡量網羅相關的地方志書、筆記、檔案、奏疏等材料,從中爬梳檢理,既要力求豐富充實,又要嚴格標準,合理取舍,緊扣主題,須以事實為依據,來不得半點虛妄,實在是一件勞心費力的工作?甲C學人、官吏的生平家世、生年卒年、仕宦履歷、名諱里籍,看似小問題,有時還被譏為雕蟲小技,其實其中涉及學識學養、邏輯推理、材料的綜合分析運用等等,包含大學問。前輩學者多重視考據,精于考據,常于此下真功夫,獨辟蹊徑,如王國維、陳寅恪、陳垣等大學問家,都有不少重要的成果傳世,并形成中國近代學術史上頗具影響的“新考據學派”。
本書不僅征引廣博,材料豐富,內容翔實,而且規范嚴謹,有理有據,論述嚴密,結論可靠,堪稱為清人生平家世考證的典范之作。如《戚蓼生宦閩仕履補考》一文,引述相關材料一至材料十四,材料來源于一檔館所藏宮中朱批奏折、戶科題本等原始文檔,其真實性、準確性毋庸置疑,再結合其他史料,略作考釋,以厘清戚氏任職福建鹽法道及辭世日期等數事,使人一目了然。又如《清人生卒年補考》及《族譜所見清代士人生卒年舉隅》,以簡短的文字、精煉的語言,考證了邵齊燾、余鵬翀、陳蔚、趙申季、袁學昌等二十余人的生卒年,或糾正前人之謬記,或補充前人之闕疑,成為定論,有裨于學者多矣。
本書的又一個特點,是附錄了不少珍貴的圖片資料。譬如各種刻本的書影,可見版本面貌。譬如科舉同年錄、奏折、題本、履歷檔案等,可與文字并茂,觀之有身歷其境之感。又如汪端光、李符清、劉大觀、何道生等人的手跡,張道渥的繪畫,都是難得一見的書畫藝術珍品,兼具藝術與史料價值。再如所錄何元烺《訓侄家書》,因其弟去世,特寫信告誡侄兒:今后“當矢志立品讀書,以期出人頭地”,交友需慎,“若所交非人,放僻邪侈,京師亦尤便也,總以不應酬為妙”。拳拳之心,溢于紙端。今天的圖書追求圖文并茂,學術專著中圖片的使用,應該專業、有益,方可相得益彰,本書實得其旨。
書中內容與揚州的淵源關系,亦引人興趣。比如汪端光(字劍潭),清代揚州府儀征縣人,詩人,其詩以哀艷著稱。清代揚州學派著名學者汪中、阮元等人的詩文中常提到他,然于其生平事跡,知者不多!锻舳斯饽瓯怼穼ζ淙松绞论E、詩文著述、友朋交誼等作了全面鉤沉梳理,為清代揚州文化學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助益。其實,汪氏曾掌揚州安定、樂儀書院,提倡風雅,主持揚州詩壇十余年,名重一時。其母梁蘭漪,亦為知名詩人,有《畹香樓詩稿》,錢大昕曾為作序,稱頌其詩作“神韻淵澈,無綺靡卑弱之調”?梢姽糯姸鄬W者清芬世守、家學淵源、詩禮傳家之不誣。劉大觀其名,揚州人多知之,因清人李斗的名著《揚州畫舫錄》中曾記載他游揚州鮑氏園等園林,并有名言:“杭州以湖山勝,蘇州以市肆勝,揚州以園亭勝。三者鼎峙,不可軒輊!崩疃芬詾椤颁琳撘病。今人談揚州園林,莫不引大觀此語,至有“揚州園林甲天下”之稱。揚州園林并非浪得虛名,其秀麗、雅致、精巧,至今仍為游人稱賞!秳⒋笥^年表》是本書中唯一未曾刊發的文章,詳實記載了大觀的宦跡履歷及詩文作品,其中記其于乾隆五十九年四月,“客揚州,與黃文旸、焦循、江藩、李斗等詩酒酬酢”,后又于嘉慶八年至十年數度來揚居留,與文友宴飲于篠園、康山草堂諸名勝,則可見李斗所記之不虛,“揚州以園亭勝”其言之有據。劉大觀喜愛揚州,寓居揚州期間,寫了大量詩作,結集為《邗上集》,名儒阮元為之作序。金兆燕,著名詩人、戲劇家,“幼讀書,長游幕,壯歲補官,暮年僑寓,皆在揚州”,曾任職揚州府學教授,以提倡風雅、提攜后進知名。書中考訂金兆燕卒年,除引證學者已發現之證據——高郵人秦黌《哭金棕亭》一詩外,又從王復《晚晴軒稿》中覓得另一史料,并作疏證,頗具說服力。
當然,作者其實更關注清代常州學人的研究。他曾潛心研究常州武進人黃仲則,并有著述問世,本書中所收《黃仲則傭書四庫考略》,則對其與四庫的關系作了疏證,是一個獨特的視角。對于“毗陵七子”之一的洪亮吉,作者用力亦勤,正在撰著其年譜,洪氏督學貴州的事跡,本書亦有精湛考釋。書中對清代士人生卒年的考證,常州籍的即有十余人之多。江蘇在清代學術文化史上地位獨特,于此書中可窺其大略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許雋超教授厚積薄發,研究成果的出版已呈井噴之勢。他整理的《楊倫集》已經發稿,即將出版。他的另一部著作《黃易往來書札考》,以及他和學生合作整理的《楊瑛昶集》、和學生合作編著的《張道渥年譜》等書稿,都已簽訂出版合同,明年將集中出版。鄒進先教授在《序》中相信許先生“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和整體突破,指日可待”,這也是我們的期待。
我和許雋超先生未曾謀面。他因為是《揚州文化研究論叢》的作者,與《論叢》的責編多有交流,出于對責編和對廣陵書社的信任,把這本書交給了書社出版。他對編輯的工作看來是比較滿意的,因此又將他與夫人的其他幾部著作都委托書社來出版,這種信任對出版社來說,是非常寶貴的,更是不能辜負的。
(2019年8月30日)